当长江的晨雾漫过稻田与厂房
当数字大屏的光影映亮长江三角洲乡村的清晨
一支追求“卓越”的“三农”队伍
正循着新时代乡村发展的响亮号角
行走在永联村的工厂、港口、园林与街巷间
寻找共同富裕的乡村答案
★
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是一个传奇的村庄。这座长江滩涂边曾经一穷二白的小村庄,通过近五十年的奋斗,走出了一条以现代钢铁产业牵引、带动在村小城镇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进而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建设、新老村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华夏第一钢村”的品牌越擦越亮。
如今的永联村,村域面积10.5平方公里,拥有社员11000余人,常住人口25000余人,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生态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国家4A级旅游景区”“江苏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并连续六次评为“全国文明村”,村党委两次被树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2024年3月5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现场,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代表向总书记讲述了永联村的故事。总书记听闻后,称赞永联村“了不起”,并殷切嘱托:“走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你们是先行者,要把这个路子蹚出来。要继续推进共同富裕,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这是对永联村卓越成绩的肯定,也是一道高难命题作文:永联村何以可学、可鉴、可复制?永联村是如何做到金融不异化,钢铁不生锈,乡村不掉队,贫富不分化的?带着这些问题,董筱丹副教授带领的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卓越三农.先锋”实践团踏上了南下的高铁。
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
DAY.1
追溯发展脉络,概览发展历史
人大人的调研在一场“沉浸式”参观中拉开了序幕:从村史展览馆到数字生活体验馆,从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到农耕文化园,这些场馆系统、全面地展现了永联村从传统乡村到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现代乡村的蜕变历程。实践团师生悉心聆听,细致观察,不时向讲解员询问村庄发展的细节,对永联村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永联村今昔的鲜明对照,让师生们直观体认到:“乡村振兴绝非空洞口号,而是一代代人向下扎根、向上飞跃的真实行动。”
滑动查看更多
随后,一场以“集体经济驱动乡村共富实践”为主题的座谈在村委会办公室举行。永联村合作社社务部部长包明丰向人大师生系统介绍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历程与核心经验。师生们围绕集体经济中的“效率与公平协同”、“集体经济组织法落地影响”等关键议题,与包部长深入交流探讨。这场座谈深化了师生们对永联村壮大集体经济、推动共同富裕的创新路径与宝贵经验的理解和认识。
滑动查看更多
在永联数字运营管理中心,中心工作人员黄嘉文通过智慧指挥屏全景展现数字化治理体系:物联网实现交通、环保、安防实时感知;大数据精准响应民生需求;“线上议事厅”构建阳光村务机制。同学们现场操作体验,感受科技助力乡村治理从“简约”向“精微”升级的温度实践。在数字生活馆内,同学们沉浸式体验了三大场景:智能体检区即时同步健康数据至家庭医生;VR垃圾分类科普实现误判即时纠偏;急救实训区由专业教官指导心肺复苏技巧。
滑动查看更多
DAY.2
体验日常生活,交互印证调研材料
师生深入永联村“天天鲜”超市,亲身体验村民日常生活。该超市由村集体主导,坚持微利经营,蔬菜源自村种植基地和专营物流,价格低于市场价10%-15%,旨在缩小城乡商业差距、提升生活质量,生动体现共同富裕道路上企业与村民共享发展成果、保障民生的实践。随后,师生与外来务工人员来自湖北恩施的家属胡大爷围坐座谈。胡大爷分享其在永联村的生活经历,温铁军教授细致询问其就业、住房及子女教育等问题。通过胡大爷的讲述,师生们感受到了永联村对外来人口的接纳与关怀,彰显“来了永联村,就是永联人”的开放包容精神。
实践团与村里“老漂”胡大爷交谈
与胡大爷的座谈结束后,调研团队第二次围坐研讨。在听完同学们的感悟分享后,温老师总结强调:“研究需从事物发展的经验起点出发,将逻辑的起点置于经验起点之上,通过构建严谨的因果关系链条来形成解释框架。调研与学术研究皆应从基础概念切入,不断探寻其中的深刻关联。”
温铁军教授与实践团交流
随后,调研学生分成两组,分别在钢村嘉园小区、永联小镇分别对永联村居民、商铺经营者开展街头访谈。夕阳余晖中,同学们奔忙的身影留在了永联的街巷角落,笔记本上满满的调研信息,记录了村民最真实的感受,也为大家理解永联共富路径打开了一扇扇门窗。
滑动查看更多
DAY.3
观摩绿色循环工厂,感受产业发展前沿
师生们在永联村实地调研了该村在富民产业方面的实践。工业领域,在绿色循环工厂参观了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在优钢线材厂观摩了高端线材产品及智能生产线、在固废智慧工厂见证了建筑垃圾了智能转化新基材,体会到政府的绿色政策对环境友好产业的关键支持。服务业领域,师生在永润中央厨房溯源了农产品冷链全链条,重点了解食品安全的管控情况。翌日凌晨,在该厨房和天天鲜配送基地观察到订单化采购、自动化餐食生产,生产与配送在信息化系统支持下实现了高效协同运转,同时实地了解了该体系对劳动力就业的吸纳情况。
随后,在永钢集团特钢生产线的访谈中,经理向调研队伍师生介绍道:永联村的创业史就是一部“敢想敢拼”的奋斗史。从农民炼钢起步,每一步创新都曾饱受质疑,却最终成就大业。如今,永钢集团在新品研发与工艺革新中仍传承这一精神血脉。当年的红色精神,也是企业创新的动力。在永联村的“飞地”——永泰港,师生在一位港口管理者的介绍下,详细了解了该码头日常的装卸作业流程和港口贸易进出口量,以及江海联运对物流效率的提升情况。
滑动查看更多
DAY.4
探索村庄多元治理模式,
了解基层人才服务保障情况
在永联村委办公室,实践团同学们与社员代表开展座谈,了解永联村社区治理情况。该村主要依靠楼道长和小组长开展治理:楼道长依托数字化工具精准响应居民诉求,小组长专职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与集体福利分配。这个治理模式有机融合了社区管理与成员共治逻辑。这一模式显著降低治理成本、提升韧性弹性,推动发展成果公平共享,成为基层善治的新范式。
随后,调研队伍师生参访了惠民颐养服务公司和惠邻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并实地参观了永联人才公寓。据了解,永联村目前已经形成了“网格化治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村庄和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全面覆盖涉及老百姓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各个方面,基本做到居民服务和社区治理无死角无空白,也通过社会力量的组织和动员使得工作成本相对较低。
调研结束后,同学们各自整理调研访谈的素材和查阅相关资料,希望能够在了解该村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结合此次在永联村实地调研的情况,形成各自对永联村发展经验的思考。
调研感想:
周彦邦:
作为一名农村发展的研究生,永联村之行让我对共同富裕有了更鲜活的理解。村办企业永钢集团的发展通过“村企共建”模式,让产业红利精准流向每一户村民。
更触动我的是,村里通过各种公共服务缩小差距,甚至带动周边村庄发展配套产业。这种“先富带后富”的实践,打破了“发展必失衡”的固有认知,为共同富裕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现实注脚。
康家铖:
曾经贫困的滩涂小村,如今已华丽转身为富裕、和谐、现代化的乡村典范。从村办企业起步,到逐步构建多元产业格局,村民持有股权,共享发展硕果,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村集体经济收入一路高涨,共同富裕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目标;数字运营中心让乡村管理更加精准高效,“天天鲜”超市的惠民举措彰显对民生的关怀,外来人员也能融入其中,各得其所。
作为一名关注乡村发展的青年,永联村的成功经验为我指明了方向。未来,我愿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为更多乡村带去发展的希望。
陈志文:
漫步于现代化的永联小镇,整洁的街道、完善的设施、村民们洋溢的笑容,生动诠释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全面振兴美好图景。总书记对永联的关怀,不仅是对一个村庄发展的肯定,更是对全国乡村振兴路径的指引。书本知识与火热实践产生的强烈共鸣和永联村的生动实践都让我更加坚定了服务“三农”、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的信念,激励我努力成为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新时代人才。
王珺:
此次张家港永联村调研之行,让我对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有了更立体的认知。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模式,打破了传统乡村单一产业桎梏,构建起工农互促的产业生态;数字积分制与网格化管理的深度融合,既提升了治理效率,又激发了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农耕文化园与文体中心的建设,体现了物质富足后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永联村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构建产业有支撑、治理有精度、文化有活力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周伊梦:
在永联村几天的走访,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当钢铁厂代替了稻田,数字工具取代了族谱,乡村的根基和人情味会不会消散?但亲眼所见,这里展现的是一种务实的平衡。产业在升级,流水线上机器越来越多,但同时为闲居老人设立了送餐服务,让他们获得便利。治理也一样,数字化没有取代人情。楼道长用微信群管理垃圾分类效率很高,但红白事还是由熟悉族谱的小组长按老规矩操持。最打动我的是人的变化,退休的钢厂工人成了热心的楼道调解员,家庭主妇们成了社区养老的志愿者。在永联村,那些看似属于过去的乡村特质,并没有被现代浪潮冲走,反而成为校准发展方向的参照。
付宇恒:
短短几日的调研虽不足以勾勒永联村的全貌,却收获丰盈,感触良多。在与吴书记及村工作人员的访谈中,“共同富裕”的实践深深触动了我,苏南模式的魅力于此生动展现。从老吴书记到小吴书记的使命传承,不仅是两代人的接力,更是当代人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满怀信心的生动注脚。
永联村,已然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中国故事。我热切期盼着能讲好这个故事,将它带到万千仍在奋斗的村庄中去,共同谱写中国乡村振兴的壮丽史诗!
陈炫霖:
五十年来,永联村的乡村发展实践正是“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生动写照,从一年一度的村集体经济年终分配,到成立“为民基金会”、启动“数字乡村建设”等村庄发展的方方面面,哪里都离不开村集体的参与和力量。
当年,永联人怀着“永远联合起来,共同进步”的期待给自己的村庄命名。现在,永联村正诠释着“共同进步”的真正含义,在共同富裕的大道上加速前行。
“卓越三农·先锋”项目介绍: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对青年学生提出的殷切期望,为思政引领、实践育人指明了重要方向。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聚焦“农业强国”建设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卓越三农•先锋”大思政实践调研品牌项目,通过追寻习近平总书记的扶贫足迹,将党建引领与思政铸魂相结合,为培养“一懂两爱”的乡村振兴人才而努力。项目实施以来,与多地政府展开深度合作,同学们在田间地头感受发展脉搏,在亲身经历中锻炼过硬品质。
依托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平台和田野调查特色优势,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于2025年暑期继续组织开展“卓越三农·先锋——习近平总书记乡村足迹寻访”实践活动。按照地域分布、村庄类型、考察年份等参考维度,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考察过的地方中重点选择了多个市、县、村,寻访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考察足迹,通过“一份调研报告、一个视频作品、一组现实照片、一份访谈记录、一份实践心得”的形式,引导农发学子在“大思政课”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